每逢暑假,博物馆的热度都是平时数倍。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是许多家长的暑假保留项目。于是,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就北京而言,故宫、国家博物馆这些“大热门”俱是如此。当然,这里抢不到票,换一家便是,博物馆各有各的好处。
在北京西四地铁站旁,有一座街心花园,十分受广场舞者青睐,还有人架起设备开唱卡拉OK。花园中,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雕像,则年复一年微笑注视着充满活力的人群。花园后面,被丛丛绿树所遮挡的,是中国博物馆中的“老大哥”——中国地质博物馆。我国现代博物馆,大体始于张謇创立的南通博物苑,此后,各种博物馆逐步出现。这其中就有这座地质矿产博物馆。
1916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成立地质调查局,设“四股一馆”,“一馆”是地质矿产博物馆,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主其事者为丁文江,并聘请瑞典人安特生为顾问。丁文江自英国留学归国,是我国地质学创始人之一。其人既精于学术,又长于办事。后来博物馆更名为“地质矿产陈列馆”,逐步发展起来。陈列馆建设与地质调查局工作紧密相连。地质调查局陆续有了“北京人”等重大发现,地质调查局的勘探、发掘工作又为陈列馆提供了展品,陈列内容也从最初的矿物拓展到了古生物、古人类化石。抗日战争期间,陈列馆辗转迁至重庆北碚。抗战胜利后,陈列馆以南京为总馆,北平为分所。新中国成立后,陈列馆为人民政府接收。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后一天,定名为地质博物馆的新馆舍正式向公众开放。
已年过百岁的地质博物馆,是以地质标本典藏和陈列为特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地球厅”是进馆后的第一个展厅。以地球为名是否过于宏大呢?事实上,地球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即是一种地质活动。这个展厅以“力”为主线,讲述了地球是怎样在内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丰富多样的地貌特征。评价展览好坏,其中一个维度是展品是否过硬,如此来看的话,地质博物馆矿物岩石厅的展品一定能算“过硬”。这过硬背后,使人叹服的是自然伟力塑造出形态、质地如此不同的矿藏,而与此同时,也叹服于人类的才智,将它们发掘出来,分门别类,为我所用。
与矿物同样埋藏地下的还有化石。当我们更习惯于化石出现在自然博物馆时,便忽略了它们作为地质标本的属性。地质博物馆的专家们持续参与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的发掘与研究,化石藏品也是地质博物馆的主要馆藏门类。1957年,地质博物馆古生物专家胡承志在贵州参与挖掘的恐龙化石,被命名为“胡氏贵州龙”。胡承志还曾经为“元谋人”命名,地质博物馆就藏有珍贵的元谋人牙齿化石。
在博物馆中往往会听到参观者这样的谈话:“这件文物值多少钱?”“太值钱了。”那么当他来到地质博物馆的“宝石厅”时,大脑一定会飞速运转。“宝石厅”的确非常具有吸引力,相对于矿物岩石,这里的藏品给人带来的冲击是如此直接。这里有曾经是中国体量最大的自然金块,也有重达数十克拉的金刚石,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类宝玉石。然而这个曾荣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展览,所要讲述的并不只是宝石价格的高低。看过展览的观众就会知道,原来我国也出产金刚石,山东蒙阴也是金刚石的主要产地;这些宝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它们夺目的光华背后还有着怎样的科学道理……
诚然,有些人更习惯用价格去衡量博物馆藏品的价值,而当能够跳出价格,从科学、文化、历史等角度去看待一件藏品时,则会更有收获,也能获得更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