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梦宇
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期间,7.8公里长的壮美北京中轴线被“搬”到了新闻中心。在“时空舱”小程序的加持下,这条文化之轴上沉睡的历史被缓缓展开,参观者通过4D技术,可以“云参观”中轴线上的皇家宫苑、市井民俗,还能聆听中轴线历史等相关知识的“云解说”,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不只是北京中轴线,如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从三星堆博物馆依托三维扫描和3D打印技术研究性复原青铜重器,到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复原打造“数字藏经洞”,再到各地博物馆策划推出“云展览”“云课堂”活动……一个个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保护利用的案例,为人们感受文化魅力增添了更多打开方式,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也延长了文化产业链,形成了新的消费体验。
文化兴则国运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时代越是发展,就越是需要为文化插上更多“科技之翼”,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更好融合、连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近年来,科技进步为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一些跨界融合的文化创意不断“出圈”,切中时代的审美脉搏,盘活了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比如,一些不可再生文物时时刻刻承受着自然环境的考验,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手段实现数字化采集,就可以减少对文物本体的接触频次、降低文物受损风险。此外,借助3D打印技术,原本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成为跨地域展览的“移动宝藏”,增强了互动感和体验感,让文化遗产便捷共享,让文化呈现出更加生动的面貌。
技术与文化带来的破壁融合,在不断丰富文化市场供给的同时,还促进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2022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文化产业的51.4%,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进一步激发“科技+文化”乘数效应,积极拓展数字技术的重点应用场景,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就能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让更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火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展现新的时代魅力,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