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娱头条 > 头条 >

四川阿坝:高原“歌唱家”抢救珍贵藏族民歌

来源: 中国青年网日期:2023-09-22 20:12:08阅读量:13556

华科指导学生达瓦江参(右)唱山歌。 安源 摄

四川阿坝:高原“歌唱家”抢救珍贵藏族民歌

题:四川阿坝:高原“歌唱家”抢救珍贵藏族民歌

作者 单鹏 安源

近日,四川阿坝壤塘县壤巴拉川西北民歌传习所传出悠扬山歌声,这是该传习所华科艺术团在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排练。为了赶上这次排练,40岁的达瓦江参专程从几十公里外的牧区赶到县城。如果说放牦牛是脚踏实地的生活,那么唱山歌则寄托了达瓦江参的音乐梦想。

20多岁的沙穷尼玛和东加也是华科艺术团的成员。曼陀铃和龙头琴在他们手中演奏出动人的旋律,他们忘我地弹唱,沉浸在音乐的世界。

这三位歌手共同的指导老师是华科。近50岁的华科是当地知名的歌手,也是华科艺术团的创建者、壤巴拉川西北民歌传习所的负责人。排练当天,他指导了达瓦江参的演唱,又为沙穷尼玛和东加指导了弹琴的技巧,并亲自示范。

“藏族人把对幸福生活的歌颂、自由爱情的向往、神奇自然的敬畏、英雄人物的崇拜、生活的所思所感都融进了民歌中。”华科说。

华科自幼学习吉他,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1994年,华科分配到壤塘县成为一名教师。业余时间里,他一心扑在文艺创作上,并抽空学习录音和作词作曲。后来,华科调到当地电视台工作,开设“每周一歌”栏目,挖掘本土民歌。2014年,华科调入当地文化工做壤巴拉川西北民歌研究。由于壤塘县有许多民歌以及锅庄被人遗忘,华科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川西北民歌的搜集、保护之中。

华科指导学生东加(右)弹奏乐器。 安源 摄

据华科介绍,川西北民歌历史悠久,分为山歌和弹唱两种形式。山歌豪迈奔放,像牧场里流转的牧歌,又像耕作时的高亢号子,其中一些山歌已传唱了六、七百年。弹唱则柔情似水,在曼陀铃、龙头琴、马头琴等乐器辅助下,歌声柔和悦耳,相比山歌的原生态特点,弹唱更加通俗。目前川西北藏族山歌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壤塘县下辖11个乡镇,为了尽快收集以口口相传形式流传下来的民歌,华科带着学生几乎跑遍了整个壤塘。“我们没有经费,搜集民歌时只能自带干粮。有一次,汽车在海拔4000多米的尕卡岭坏了,当时又冷又饿,只能一边就着雪水干吃馒头一边等待救援,两个小时后终于等来一辆车。最后我们一路被拖到南木达,才能继续采风。”

从2015年启动收集保护工作到第一套“抢救”资料完成,华科用了3年。2020年,第二套“抢救”资料也已完成。如今,华科带领传习所学员每年从各地搜集上百首民歌。他还将收集整理来的部分民歌进行改编创作,将民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或将现行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句改编成新民歌。

在华科推广下,川西北民歌又在壤塘“火”了起来。29岁的东加在壤巴拉川西北民歌传习所学习多年后,出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这部专辑的9首歌曲由东加亲自作词作曲,在壤塘的年轻人中颇为传唱。21岁的沙穷尼玛去年来到传习所学习藏族民歌演唱。他说,学习期间他跟着华科老师到各地演出,积累经验的同时还赚取了生活费,“希望我成为一位歌手,用歌声传播壤巴拉文化。”

“今年我们还要继续下乡表演,让更多人享受艺术团的演员们带来的‘文化大餐’。”华科说,今年还要带学员去四川甘孜、青海等地收集更多的藏族民间音乐,让存在于民众口中的民歌作品继续传唱,“我们要把那些优美的曲调、特色的民乐‘抢救’回来,制作成音频或视频,让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音乐精华得到更好的保存。”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