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娱头条 > 头条 >

文旅融合的复合业态,让博物馆之约不止于看展

来源: 中国经济网日期:2023-08-24 12:07:47阅读量:17493

杨柳

前几天看到一条名为《焦虑emo的人去逛博物馆吧》的帖子,作者认为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血清素会提升,能够振奋情绪和激发愉悦感,许多跟帖的小伙伴纷纷表示,去博物馆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参与感,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相连感,能够融化孤独。在这个炽热的、又有些阴晴不定的夏天,“去博物馆”不再是一种曲高和寡的仪式感,而是一种具体的、鲜活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像去喜欢的公园、餐厅一样日常而频繁。在博物馆里,人们也不仅仅局限于观看展览、徜徉在珍贵的文物中汲取历史和文化的滋养;约个博物馆里的下午茶、去博物馆里听戏、玩密室逃脱、做陶瓷,或者就是找个工作日单纯地在博物馆里发个呆,打卡拍个照,已经成为了很多人与博物馆的“约定”。

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走出家门,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而公共文化空间无疑成为了获得愉悦体验和精神滋养的绝佳场所,人们希望博物馆不仅是可以学到知识、提升品位的,也可以是“好看”“好玩”“好逛”的。大众需求的变化也使博物馆逐渐从公益性文化机构向文化经济载体演进,许多博物馆开始探索与其他业态相结合,在餐饮、沉浸式体验、演艺、节庆活动等方面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如开业刚满两年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俨然已成为了扬州文旅新地标,在周末往往一票难求。除了精准的定位、精美而丰富的展陈以外,多元化的业态经营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古韵足、时尚感、体验好”是许多游客对它的评价,人们可以一早站上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里的“船头”,凭栏远眺,从杭州拱宸桥一路行至河北白洋淀,将大运河千年风光尽在眼前;随后可以穿着汉服徜徉在3号馆的大运河街肆,于沿街各式店铺开启“买买买”模式,并感受黑夜与白昼的运河四季变化;中午可以悠闲地坐在博物馆里的食芳餐厅品尝网红的运河套餐;午后可以参加13号馆“运河迷踪”密室逃脱体验项目,进一步融入澎湃的大运河历史;最后一定要走走空中花园,俯瞰博物馆的全貌,对着大运塔将思绪放空,在特有的运河文化场景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回忆。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深化和拓宽了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打破了原来博物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文旅融合发展促使文博产业各部门要素之间自由流动、重新组合。虚拟沉浸体验、剧本杀等这些过去罕见的形式成为了一些博物馆的常设内容,而在博物馆中开展演艺、餐饮、研学、节庆活动等新业态也成为文博旅游产品的创新方向。如故宫博物院坤宁东院的宫廷下午茶,南京博物院老茶馆中昆曲、苏剧等戏剧演出,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发的《金沙之夜·回望长安》剧本游,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国丝汉服节”,都是极具知名度的复合型文博创新产品。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风貌的场景,而在这个规定情境中体会衣食住行的如常生活:三五知己好友喝着普洱茶,品尝着妙峰山玫瑰饼、芸豆卷;一家人在周末午后坐在博物馆中静静听着《牡丹亭》;一群姑娘穿着汉服用触觉、嗅觉体验丝绸之路传播的食物、香料,这些体验都能够令参与者获得更加直观的“真实感”和“体验感”,进入高度互动的沉浸状态。人们为什么爱上博物馆?因为博物馆除了担当促进思想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角色以外,更成为了激活社区交流、融汇文化创意、汲取精神滋养、舒缓社会焦虑的重要场所。

AECOM联合主题娱乐协会TEA共同发布的《2022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指出,未来全球博物馆的发展将呈现几个趋势:首先是人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对独特、吸睛的体验更有兴趣,许多博物馆将会追加投资在更沉浸式的展示内容上。其次是许多博物馆在其现场设施之外投资开发了新的合作关系和体验空间。最后是博物馆正在寻找灵活使用室外空间的方式,如快餐车、音乐节或面向家庭等户外活动会是有效吸引游客参与的方式。笔者相信,未来我们在博物馆除了看展,还能共同探索、体验、分享更多有趣的事情。而博物馆除了保留其一直的“神庙”收藏属性,也一定会在未来城市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