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良
太原大关帝庙
关公,名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州人,以一生忠义仁勇成为几千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崇敬的“武圣人”“武财神”,是与“文圣”孔子齐名的圣人。有楹联评颂:“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山西是关公故里,全省各地曾经建有众多供奉关羽的庙宇,太原范围内的关帝庙尤为众多。据《阳曲县志》载:“关帝庙在城共有二十七座。”其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建筑最雄伟的是太原市庙前街的关帝庙,因此也称为太原大关帝庙。2013年,太原大关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的遗产提名点之一;2022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太原大关帝庙等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内蒙古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蒙古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之多,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有着巨大的历史人文价值。2019年3月22日,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太原大关帝庙作为万里茶道的遗产提名点,闪耀出恒久的人文魅力。
太原大关帝庙创建时间和原因在典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考古发现看,这座大关帝庙是建在金、元时期基址上的明、清建筑,在地平面以下考古发现有金、元时期的大方砖以及碳化了的木门槛和琉璃吻兽等大量的古建筑构件。经过历代修葺,现存的大关帝庙成为具有官式做法、带有祭祀功能的宗教礼制性建筑。关于关帝庙的创建,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宋太平兴国七年,宋朝大将潘美在太原府城西城墙内修建关公庙宇,此为大关帝庙的肇始。当时,晋阳城被毁,潘美就以唐明镇为依托,新建太原城。但不知道何故,城东、城南、城北的三面城墙很快就修成了,唯有西城墙屡建屡崩,塌毁多次也修筑不好。此时的晋阳城已毁,辽兵虎视眈眈,时刻寻机南侵,西城墙能否建成干系重大,潘美为之十分发愁。话说突然有一天,关公在云中显圣,跨着他的赤兔马在城西跑了一遍后指着沿途痕迹说:“就沿着马迹修筑城墙吧。”言毕,匿迹不知所踪。兵士工匠们闻言而动,重新兴土动工,夯基砌筑,果然修筑成了西城墙。人们感念关公的点化,就在太原城内修建了这座大关帝庙,在每年的重大节日里祭祀供奉,奉若神灵。
太原大关帝庙的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崇宁殿、春秋楼、钟鼓楼等。崇宁殿为明代建筑,殿名取自宋徽宗给关羽的封谥“崇宁帝君”。崇宁殿建造在宽16米、深12.6米、高0.6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歇山顶,六檩双步梁式,绿琉璃瓦剪边,前檐明间出抱厦一间。檐下额枋、平板枋上皆施彩画,无斗拱,直接由平板枋中伸出翘头承托梁头,上承挑檐檩。前檐明间开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开四抹隔扇窗,后檐明间开板门。殿门上方有“神勇”“精忠贯日”匾额,以及“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等楹联作品。殿中塑关公帝装像,双手抱笏,体形敦厚,目光严峻,体态矜持。塑像上部匾额为“神功仁佑”,塑像两侧摆放着分别写有“忠”“义”二字的青花瓷瓶。瓷瓶两边是楹联作品:“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殿内的梁架、彩绘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原物,保持着明代的风格。
春秋楼又名麟经阁,因关公喜读《春秋》而得名,为清代建筑,二层楼阁式结构。建于宽14.45米、深8.16米、高0.58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歇山顶,筒板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上、下前檐均设廊。上、下装饰为六抹隔扇门。春秋楼分上下两层,一层殿内置关公戎装像,左手拈须、右手扶正危坐,仪态端庄威严,左右两侧分别是周仓和关平。墙壁上所绘的是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二层阁内是关公夜读《春秋》像,头部上方是“忠贯天人”匾额,两侧为楹联作品:“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腹存汉鼎三分。”三壁书有《春秋》全文,法度精严,神安气定,堪称精美之作。
钟鼓楼位于山门两侧,东西廊房位于一进院两侧,分别有“万世人杰”“卓越古今”“神昭赫濯”“文经武纬”“忠义伏魔”“浩然正气”等匾额。东西配殿位于二进院两侧,均为清代建筑。东别院之三代殿是祭关羽之父、祖、曾三代的祠堂,白衣庵是供奉白衣大士的佛教殿堂,这两处也为清代建筑。
关帝庙又称武庙,是封建社会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武庙和文庙一样,是我国古代学术、教育、科举、军政等领域的重要活动场所。古时,封建中央政权会在全国各地修建不同等级的文庙和武庙。太原大关帝庙与在崇善寺前院废墟上修建并保存至今的太原文庙恰好构成了太原府城“左文右武”的城市布局。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太原大关帝庙正是一座集祭祀功能与军事功能于一身的典例建筑。从祭祀角度来说,武庙的地位等同于文庙。所以在相应的封建时代里,各地官员必须像对待文庙一样,承担起武庙内四时奉祀的重要职责。在科举制度中,武庙地位同样崇高。武科举时,武科贡生都要到武庙里祭拜武科先圣先师后才可以参加考试。从军事角度来说,古代国家凡有重大的军事行动,都必须在武庙告祭之后才能出征。太原大关帝庙的位置紧邻都司街。明初,山西最高地方长官按行政、司法、军事三个系统区别为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都指挥使作为全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其驻节衙门被称为“都指挥使司”,都司街因此而得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太原大关帝庙与明朝官方军事机构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也树立了其太原第一武庙的地位。
如今,地处太原闹市的大关帝庙显得格外清幽,穿行在悠远的文化氛围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它作为一处有名的文化遗产,在建筑、政治、文化、信俗等人文层面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作为明清地方官衙春秋祭典和百姓奉祀活动的场所,同太原府城内的文庙、唱经楼、崇善寺、纯阳宫等古建形成完整的历史风貌区,留住了城市记忆,传承了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