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雅文
日前,黄桃罐头成了许多人的新宠。其实,罐头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3000年前我国的先民们就开始使用陶器封藏食物,有了罐头的雏形。那么,你知道古代的罐头是怎么制作的吗?
在中国,罐藏食品的历史十分悠久。考古人员发现,早在公元前316年,包山楚墓就曾埋下12个陶罐,罐子的标签上注明了封藏食品的名称,并以泥封、苇叶隔层、草饼覆盖包裹封藏。
《周礼·大业拾遗》中也有记载,人们将鱼肉装入崭新无水的瓷瓶中,用封泥密封瓶口,杜绝空气进入,五十至六十日后,鲜同往日。
《齐民要术》中提到了水果罐头的做法,揭示了古人如何把梨密封在瓶中:“先作漤,用小梨,瓶中水渍,泥头,自秋至春,至冬中,须亦可用。将用去皮,通体薄切,奠之以梨漤汁,投少蜜,令甜酢,以泥封之。”
清代的《素食说略·罐头》中明确出现了罐头二字。书中写道:“罐头食物,殊不新鲜,然可备不时之需,如冬笋、蘑菇、豌豆、栗子、胡瓜、菱角之类。菜乏时,亦可采用。”可见,与早期多封存肉类、水果不同,此时的罐头也用来贮藏蔬菜。
以上这些食物保存的方法均可概括为密封储藏法,这与现代罐头工艺的原理十分相似。
在古代,交通运输困难,贮藏技术有限,人们还有哪些方法保证在年节、祭祀、宴会上食材的丰富呢?
当时,腌菜十分普遍。《周礼》中提到,有一种专门的职位来称呼制作腌菜的人,即“醢人”。韭菜、蔓菁、凫葵、白菜、芹菜、竹笋、水藻等腌菜十分珍贵,专供王室食用,或用于祭祀、待客。
与蔬菜一样,肉类食物也可以通过腌制等特殊处理延长其保存期,无论是盐渍法、烟熏法还是油封法,都能有效地对食物进行保存。
古人还讲究食物的“色鲜”,因此,古籍中也记录了一些能令食物保持“色鲜”的方法,包括盐酒渍、蜜糖渍、酱醋渍、腊水渍等。高浓度的盐酒、蜜糖、酱醋、腊水因其良好的杀菌防腐功能而广受普及。